首页 > 教学工作 > 正文

省级精品课程

作者:时间:2011-06-30点击数:

《女性学导论》

参与人:王蕾蕾教授(负责人)、徐丽萍教授、 张剑副教授、高丽娟副教授、 李学娟讲师、 李桂燕讲师

内容简介:

《女性学导论》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是全院公共选修课,也是学院的特色课程。同时,妇女社会工作是我院的专业特色之一,因此,女性学在专业建设和学院办学特色中都承担着重要的角色。我们是2004年起在全院所有的专业中开设《女性学导论》课程,为山东省第一个开设女性学的高等院校,填补了山东省女性学教育的空白。

2005年度被山东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精品课程。经过4年的建设,该课程已经成为我院的特色课程,于2009年11月顺利通过验收。

1、课程定位和设计理念:《女性学导论》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也是全院的公共选修课,属于学院的特色课程。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通过对女性学的学习,让学生掌握马克思妇女理论、社会性别理论以及西方女性主义流派等知识和理论,增强学生的性别意识,向学生宣传男女平等的国家基本国策,培养学生应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社会性别分析框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内容:兼容并包的教学内容。女性学授课时数为36节时,采用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形式。按照教学大纲将针对学生实际的较为系统的内容用生动的教学手段呈现出来。授课为18节时采用的是专题的形式,在讲授主要理论的前提下,选取与学生自身发展特别密切的如就业、参政、健康、教育、婚恋、审美等问题进行集体备课。

3教学手段与方法:授课方式采用讲授、探究性学习与参与式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多媒体、参与式教学等直观丰富的教具,将深刻抽象的理论转化成生动活泼的形式。女性学的课堂上,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学生、学生——教师都是主体,它遵循经验分享、平等、性别视角、主动参与和相互协作等教学原则。

4、教学团队建设:科学合理的教学团队。女性学教研室教师由教授、副教授、讲师组成,有博士1人,硕士4人。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是一支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和较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组成队伍,教学效果良好。课程组非常重视教学团队的建设,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为大家争取尽可能多的学习和进修机会,多人次参加全国性的高层次学术研讨会,开阔了理论视野,提高了学术和科研能力,扩大了对外的学术交流和影响力。

5、实践条件:课程组的老师结合课程建设、社会工作专业特点和学院的办学特色,我们与济南市市中区妇合作成立了“姐妹同行——济南外来务工妹支持小组”,旨在用妇女社会工作的理念和社会性别视角给她们提供一些法律、心理等相关方支持和帮助。在社会实习与实践方面,课程组本着服务学生、服务社会的理念与学院的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合作,与济南市妇联、市中区妇联、长清区妇联等联合,先后策划并组织了多种活动。如,给各地的妇联开展了与社会性别有关的学术报告或者培训,在社区进行了“反对家庭暴力共建和谐家园”的宣传活动;在长清区妇联建立了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和法律服务咨询中心;依托精品课程的建设,组织修读本课程的学生参与了全国性的“16日行动”等。这些项目和活动不仅是我们进行实践教学的依托,而且也给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给师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良好场域,在一定程度上也扩大了学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6、教材建设:课程组的教师主编了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文本化语境下的女性生存》,参编了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教材《女性学》,承担了《女典》的大量编写工作,学院自己的《女性学》教材正在紧张编写中。

7、教学效果:女性学的教学效果优秀,得到了校外专家梁旭光教授和校内专家宋兆静院长、李沂静教授、贺兴利教授等专家的一致好评,同时学生的评价也很高。课程组在上课前后都发放了问卷,统计的结果表明,学生学习后均感受益匪浅。

8下一步的建设规划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期望通过验收后争取建设成为国家级精品课。

《社区工作》

社会工作专业必修课《社区工作》于2006年被评为山东省省级精品课程,并于2010年结项。

1. 课程定位和设计理念。

社区工作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主干和核心课程之一,是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本课程主要介绍社区与社区工作的基本理论、社区工作的价值观、社区工作的实务模式以及社区工作的方法和技巧。本课程在课程设计时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实行课堂教学(知识素养)+校内实验室(模拟环境)+社区实地实训(实践运用)紧密结合的培养模式。社区工作需要整合所有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所以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尤为重要,课程无论在内容选取还是在教学环节中,都是紧密的和实

践工作相结合的。

2. 教学内容建设。

在近几年的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组成员着力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重新理顺、整合并突出实务内容,突出女性特色。首先理顺本课程的内在逻辑关系。形成了由价值观—理论—方法与技巧—本土社区工作实务探索的科学合理的内容体系(在新编教材中充分体现)。其次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实践(实务)教学。通过参与式活动、案例教学、服务方案设计等教学方式把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实务)教学内容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便于学生掌握和操作。在教学内容中一方面突出实践(实务)教学—社会工作方法在社区工作中的应用,另一方面尤其突出妇女社会工作方法在妇女社区工作中的应用的教学。而且实践(实务)教学内容中所选取的案例、方案、活动等多数是本土化的,是教师自己从事社会工作教学、社会工作实务的积累,能充分体现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社会工作实务。

3. 教学方法建设。

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注重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现代科技手段,尤其突出了参与式教学方法的运用,把参与式教学方法贯穿于活动、案例教学、方案设计等教学之中;实务教学中一方面利用已建的校内实验室、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身处的环境以及周边的社区,进行实务教学。例如,在新生中开设大学生成长小组、在校园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月活动、在周边社区开展老年人需求调查和老年人服务等,使学生认识到社区无处不在处处在。

4.教学团队建设。

教学团队建设上,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派出进修、培训,参加研讨会,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第二,加强教师集体备课,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斟酌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逐步完善了适宜教学对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第三,开展社区研究和社区服务,丰富、充实教学内容,锤炼和提高社会服务意识和能力。第四,充分利用“中加项目”把服务社会与培养师资结合起来。第五,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师资队伍建设,效果显著,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效益。

5.实践条件。

(1)校内实验教学条件。本课程组所在院系有社会工作实验室、综合实训中心、大学生成长与心理咨询室等社会工作专业实验室,和一个社区建设与发展研究中心,这些基地为社工专业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社会实践平台。

(2)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利用。

课程组为配合该课程学习,在校外先后建立了十多处基础好、有特点、类型全的教学实习基地。包括社区型(如舜玉路街道办事处、舜耕路街道办事处、杆石桥社区服务中心)、群团组织型(如市中区妇联、长清区妇联)、社会服务机构型(如老年大学、老年公寓)、政府型(如济南民政局、济南市社会救助站、山东省女子监狱)、非盈利组织型(如济南市慈善总会、济南市安安特殊儿童康复中心)等,这些实习基地能够满足培养学生的社区服务需求分析、社区服务策划能力以及从事社区工作的技能、技巧的需要。

校外教学基地的建立和校内实验室、实训室、软件的建立,满足了社区工作教学和实践的需要,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应用性人才的培养。

6.教材建设情况。

《社区工作》自2006年立项后,在近几年的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建设组一直非常重视该课程的教材建设。在评估该课程已出版的及目前我们选用的教材的基础上,结合课程的全面建设,进一步梳理和整合教学内容,加强本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逐步构建和完善课程体系,现已基本形成了一部相对成熟并能同时适应于本专科两种不同层次教学需要的具有自身特点和突出特色的讲义稿。现已与中国社会出版社签订出版合同,列入本年度出版规划。

7.教学效果评价。

《社区工作》教学过程规范化、制度化,制定了一系列教学文件。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详细制定出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的难点、重点,学时分配及教学过程的注意事项,教学规范。本课程组成员在建设过程中,能够集百家之长,不但对教学内容、教学题材进行了综合加工和对传统方法的改进,而且能将本课程的特点与多媒体教学方法充分结合,制作出可以在网上运行的,集声、图、文、动画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有益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信息量大、直观生动等特点,内容丰富、效果直观,课件使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加强了教育信息的交流和利用,有助于推动公共课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本课题建设体现出项目成员具有很强的改革意识、科研能力和信息能力,成果具有推广价值,并在有关理论探讨方面取得较好成果。


版权所有:山东女子学院社会与法学院    教育网ICP备案证号:鲁ICP备 09024645号

学院电话:(86)-0531-86526779 地址:中国山东济南市长清大学科技园大学路2399号 邮编250030